【原题呈现】
《论语》有载:“子谓《韶》:'尽美矣,又尽善也’。”孔子评价《韶》乐时说,乐曲形式臻于至美,内涵也达到了至善。古代士人修习“六艺”,既习射御书数之美,又学礼乐教化之德。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【佳作展示】
琴弦上的论语,画框外的春秋
困于陈蔡,孔子弦歌不辍,抚琴讲学,践行其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的弦诵教育;微言大义,顾恺之的画笔绘制春秋气象,《女史箴图》让道德戒律化成可以凝视触摸的美的体验。恰如子谓《韶》:“尽美矣,又尽善矣”。真正的教育应是美育与德育的融合,尽美尽善,互相滋养,共同培育完整的人格。
“不厚其栋,不能任重;重莫如国,栋莫如德。”品德高尚的人如兰草,亭亭玉立,春风荡过,满庭留香。那些含霜履雪的翩翩君子,或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或“择一事,忠一生”,或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”,或“三寸粉笔系深山,烛光千里耀云岭”……有德之人行稳且远,如松立峭壁;有德之国丰亨民安,似沃土育万物。德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个人健全人格与价值观的基石,是社会构建和谐与秩序的纽带,是国家软实力与竞争力的源泉。
看花吹雨且听风,人生至美而无华。美育“陶养吾人之感情,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”,是朱光潜所言“抵抗力最大的路”。当社会价值多元而美育缺位时,时代的幕布上充满了意味不明的絮语:有人容貌焦虑,自卑埋没内在品质;有人强博眼球,病态“审丑”日益流行……美育的缺位,使得风可以随意搅动似沙中之沙的群体中的个人,只会再现契诃夫式的悲剧。当美育使我们拥有发现“美”的眼睛,我们才能获得“点头的共鸣声”,而非“吸睛辣眼的尖叫声”;才能在庸俗日常中心藏热烈,看见桃红柳绿,看见落梅如雪,实感地活着!
蔡元培先生说:“美育者,与智育相辅而行,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。”以美载道,柔化规训的棱角;以德养美,为艺术裁量边界。美育与德育本就是一束光投下的双重影子:中国书院既教弟子临帖抚琴,又令其静坐省身;古代学子既习射御书数之美,又学礼乐教化之德。
青绿山水间流动的不只是笔墨,更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;琴键起伏处生长的不仅是乐感,更是对命运交响的不屈!德育若失了美育的羽翼,便成枯槁的说教;美育若缺了德育的根系,终是脆弱的繁花。让德育拥有美的形式,让美育蕴含德的追求,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判断力又有审美情趣的完整人格。
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: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,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德育与美育的融合,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践行。此谓“尽善尽美”的真谛:当论语在琴弦上开花,春秋自画框外归来,我们便看见了德育里皎洁的月光,听见了美育里动人的和鸣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658-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-最好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