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晋国的三大卿族——韩、赵、魏——被封为诸侯,标志着战国七雄的初步形成。然而,若回望五十年前,晋国境内曾有一个卿族——知氏,其实力远超韩赵魏三家。可惜由于知氏宗主智瑶轻视对手,最终被三家联合攻灭。倘若知氏当年能够击败韩赵魏、如田氏代齐般一举独立,战国局势将会如何演变呢?让我们一起探讨。
一、知氏的起源
知氏的起源可追溯至晋国的中军佐荀首。荀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晋景公的赏赐,赐封知邑,并因此以“知”为姓,后世尊称其为知庄子。而荀首的哥哥荀林父,则是中行氏的始祖,他以“中行”为姓,后人称其为中行桓子。由此可见,知氏与中行氏是同宗,皆为荀逝敖的后裔。
展开剩余78%公元前6世纪中叶,晋国的统治权逐渐被异姓卿族掌控,晋平公感到不满,便扶持了栾氏,欲平衡权力。然而,这一举措却引来了范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韩氏、赵氏和魏氏等六卿的联合反击,他们联合族灭了栾氏及其他一些亲王家族,最终导致晋国的实权完全掌握在六卿之手,正式进入了六卿专权的时代。
六卿合作之初,主要是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。但随着晋国政权的衰弱,六卿失去了共同敌人,渐渐地开始内斗,各自争夺最大的权力。范氏与中行氏则结成同盟,目标直指赵氏。
二、四卿专晋
晋定公时期,赵氏宗主赵简子因其族人赵午违反命令,未能按时迁移族人至赵氏主城晋阳,赵简子愤怒之下处决了赵午。赵午的儿子赵稷不甘忍受,反叛占据了邯郸。赵简子因此被中行氏联手范氏联合讨伐。
虽然中行氏与范氏两家联合讨伐赵简子,但智氏与韩魏两家联合支持赵简子,使得赵简子成功反击,最终将士吉射和荀寅驱逐出境。退守至朝歌的士吉射和荀寅向齐国、宋国、卫国、郑国及其他诸侯求援,试图东山再起,而周敬王和其他诸侯则乐见晋国内乱,公开支持士吉射与荀寅。
在此关键时刻,知文子与赵简子商议,由知文子担任中军将领专心治理国内事务,赵简子则率领大军出征,集中精力讨伐士吉射和荀寅。尽管晋国已逐渐衰弱,但依旧拥有霸主余威,赵简子凭借这一优势轻松击败了诸侯联军,并一举铲除了范氏和中行氏,使得晋国进入了四卿专权的局面。
三、知氏代晋
到了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,智瑶接替赵简子成为中军将领。然而,智瑶与新任赵氏宗主赵襄子的关系并不融洽,反而生出了取而代之的野心。智瑶开始积极打压韩赵魏三家,力图独占晋国权力。
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,智瑶积极参与对外征战,在战争中通过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与财富,迅速壮大了知氏的实力。通过这一系列手段,知氏逐步压制了韩赵魏三家,最终成为晋国最为强大的家族。随着智瑶权力的不断扩大,他开始放眼吞并韩赵魏,期望能够将三家一举消灭,实现知氏独掌晋国的目标。
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智瑶采取了精心设计的策略。他以“振兴晋国”为名,要求韩赵魏三家各自献出一座万户城邑,以示忠诚。然而,韩魏两家由于害怕智瑶的权势,不得不妥协,交出了城邑。唯有赵襄子深知智瑶屡次羞辱自己,最终决定在晋阳坚守抗命。
智瑶得知赵襄子违抗命令后愤怒异常,便联合韩魏三家共同围攻晋阳。赵襄子在城中困守多日,粮草几乎耗尽,最终决定向韩魏两家寻求支持。赵襄子巧妙地利用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成功劝说魏桓子和韩康子反叛智瑶。
尽管智瑶的谋士絺疵曾多次提醒他警惕韩魏两家背叛,但智瑶未曾听从,最终导致了知氏的灭亡。如果智瑶当时采纳了谋士的建议并加强防备,历史可能会发生不同的走向。智瑶不仅能成功攻破晋阳,还能趁机铲除韩魏两家,最终完成知氏的霸权。
本来赵氏在晋阳被困已损失惨重,魏桓子和韩康子正处于智瑶的直接控制之下,因此智瑶只需动用些微力量便可轻松解决韩赵魏的威胁。随着智瑶的最终胜利,知氏独霸晋国的局面便已经不可避免。
在周贞定王十六年(前453年),智瑶通过晋阳之战彻底打破了三家联手的局面,成功完成了知氏代晋的大业。若知氏接下来的政权稳固,便很可能像田氏代齐那样,以晋国名义自封为诸侯,最终建立自己的强盛政权。
假设知氏能够保持合理的政治智慧,利用晋国的强大资源,战国的局势可能会提前百年结束。晋国凭借强大的军力有机会在最初统一中原,形成类似秦国的统一格局,从而改变整个战国历史的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658-2024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-最好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